
阿巴斯。伊朗。三部曲
Koker trilogy










《阿巴斯。伊朗。三部曲》 史柯西斯、高達高度讚賞!阿巴斯電影4K數位修復完整登場 為紀念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•基亞羅斯塔米(Abbas Kiarostami,1940-2016)八十歲生日,法國MK2電影公司自2020年起著手將其全數作品以4K/2K數位修復。海鵬電影公司將於今年4-5月,分期以「阿巴斯。伊朗。三部曲」及「阿巴斯。風的滋味」影展,推出其最獲好評的五部早期作品,其中包括:4/15描述一個男孩焦急歸還同學作業簿的可愛故事《何處是我朋友的家?》;4/15描述一對導演父子在震災後急尋友人下落的《生生長流》;4/22描述一對男女在震災後的曲折愛情的《橄欖樹下的情人》。以及5/20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、描述一名男子急欲尋死卻獲得生命意義的《櫻桃的滋味》;和5/20榮獲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、描述一名工程師遠赴鄉村探詢生命議題的電影《風帶著我來》等片。透過首度4K修復的大銀幕觀影,一睹阿巴斯看似樸實清新,卻能直探人性與電影虛實的高超手法,感受他對電影、哲學與生命的啟發。阿巴斯早期因為被「伊朗兒童和青年發展所」(Kanun)電影部門延攬,開啟他以兒童為題材的電影創作,除拍出改寫影史的經典之作《何處是我朋友的家?》,更自此延伸出《生生長流》、《橄欖樹下的情人》等「伊朗三部曲」,不僅將他的地位推上大師殿堂,更帶領伊朗電影衝出國際,有「大師的大師」美譽。包括以《分居風暴》獲得奧斯卡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、以《計程人生》勇奪柏林金熊獎的賈法潘納希對他推崇至極,後者更曾在《橄欖樹下的情人》擔任並演出「副導演」一角蔚為美談。阿巴斯曾於1994年訪台宣傳《橄欖樹下的情人》,金馬國際影展亦曾於1993、2016年兩度做過他的專題。1997年,阿巴斯讓人思考死亡與生命意義的電影《櫻桃的滋味》奪得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,讓他登上電影藝術的最高殿堂。阿巴斯的電影引領觀眾在生活中理解生命,不僅伊朗名導演穆森馬克馬巴夫(Mohsen Makhmalbaf)稱頌他是「熱愛生活的人」,美國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盛讚他是「擁有獨特世界觀的藝術家」,法國新浪潮大師高達更曾以「電影止於阿巴斯!」讚揚他對電影本質的追求及探索。「阿巴斯。伊朗。三部曲」及「阿巴斯。風的滋味」影展將阿巴斯最深得人心的五部電影首度作4K/2K數位修復完整呈現,每一部都不容錯過! 【伊朗。三部曲】阿巴斯最詩意的凝視「伊朗三部曲」綻現永恆的人性之美 伊朗大師阿巴斯•基亞羅斯塔米(Abbas Kiarostami,1940-2016)在2000年之前的電影都在伊朗拍攝。他擅長聚焦小人物、尤其在伊朗社會裡沒有話語權的人們,例如小孩、婦女、村民、勞工等。他並偏好與素人演員合作,經常到了拍攝地點後,才開始尋覓適合的角色人選。而他最著名的「伊朗三部曲」就是以伊朗北部的科克(Koker)地區為拍攝地點,鏡頭常遊走在伊朗獨特的黃土荒丘地景、循著階梯上下的民居之間,並附以和緩的影像、詩意的凝視,引領觀眾與片中男女老幼,展開一場場精彩的旅程。「伊朗三部曲」以《何處是我朋友的家?》為首部曲,故事講述一個小男孩因為擔心朋友作業簿在他這裡遭到老師責駡,努力尋找朋友的家的故事。片中他奔跑於不同村莊之間、不停找人問路,幽默描繪出伊朗父權(或指神權)社會下「小孩有耳無嘴」,以及孩子的純真動機。電影除具備深情的人文關懷,片尾夾在作業簿裡的小花,尤其神來一筆。 在二部曲《生生長流》中,阿巴斯虛構了一個自己、作為男主角,因為擔心伊朗大地震後主演《何處是我朋友的家?》的小男孩安危,於是帶著兒子驅車趕往震區尋找男孩下落。該片向世人展現了伊朗人民面對災難的不屈與豁達,尤其以一對死了大半親友的年輕戀人,仍堅持舉行婚禮並藉此抹平傷痛,同時向新生活招手最令人觸動,結尾的長鏡頭除被奉為經典,更映出阿巴斯電影中永恆的人性之美。在最終曲《橄欖樹下的情人》中,阿巴斯成功結合並顛覆了真實與虛構,締造出令人驚嘆的劇本架構。該片是阿巴斯在拍攝《生生長流》時,聽說片中飾演戀人的兩位演員真實故事後,決定延伸、並結合他們在戲裡的演出與戲外的愛情,透露出攝影機的背後,往往潛藏著更動人的愛戀。片尾當這對戀人穿過茂密的橄欖樹林,宛若化為油綠田野間的兩朵小白花時,讓人忍不住欣喜起來,成就了「伊朗三部曲」最終結、最完美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