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油麻菜籽
Ah Fei










《油麻菜籽》《油麻菜籽》劇情透過母女與家庭故事,反映戰後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,女性地位的變遷。飾演母親的陳秋燕,將傳統婦女的「油麻菜籽命,落到那裏,就長到那裏」的認命觀念,刻劃得淋漓盡致。對照於飾演女兒的蘇明明所代表的戰後嬰兒潮新女性,則是由茫然順服到不甘屈從,終因受過完整教育與獨立主自的經濟能力,得以突破命運擺佈,找出新的人生出路。
陳秋燕「嫁不對尪」柯一正《油麻菜籽》重返拍攝現場暢聊珍貴記憶

被譽為台灣新電影時期最賺人熱淚作品,滿滿時代情懷與土地情感的經典國片《油麻菜籽》,近日特別邀集片中靈魂人物:飾滿父母的柯一正、陳秋燕兩位重量級影人,重返電影拍攝場景:當年的中華新村違建聚落,如今整治後的西門町西本願寺廣場,透過電影全新數位修復版《油麻菜籽》所保留的珍貴國民生活記憶,帶領大家一起見證台北市發展歷程的縮影。
位於中華路一段,國軍英雄館斜對面的西本願寺廣場,是從日治時代矗立的日本佛寺西本願寺、戰後政府遷台軍眷與中南部移民聚居的違建、理教公所、中華新村,演變到如今都市更新的休憩廣場,可謂台北市發展蛻變的一頁縮影。剛好40年前《油麻菜籽》的取景地,就是當時是仍一大片違建與各省南北小吃群居的中華新村。
日治的西本願寺,戰後變成理教公所(中華理教總會),1975年清明節中午,一場無名大火把寺廟的木質結構燒掉,當日深夜又突然狂風暴雨雷電交加,隔日報紙的頭版全是「偉人崩殂」標題,三家電視台全變成黑白,原來是「蔣公逝世紀念日」(2007年廢除)的由來,也是國民集體記憶重要一章。

《油麻菜籽》片中的一家人,因父親(柯一正飾)沾惹有夫之婦東窗事發後,無顏再居平靜的小鎮,舉家搬來台北後,便窩居於此。1983年電影拍攝時,旁邊的8棟中華商場都尚未拆,鐵路也還沒地下化,經常是在平交道噹噹聲與火車隆隆聲交加下拍片。但也因此透過《油麻菜籽》這部「經典國民電影」的畫面,留下了這片珍貴的戰後國民的生活集體回憶,讓台灣的年輕一代,更能了解我們是如何一路走來?

柯一正說他好久沒回到過去熟悉的中華路這一帶了,記者會前他還特地跑去還沒拆遷前,此地就很有名的張記韭菜水煎包店(現搬遷到附近的桂林路旁),重溫味蕾的記憶。柯一正飾演的父親角色,被好友視為他導演生涯之外,對角色詮釋得最入木三分的電影演出。就連原著小說作者廖輝英也說:「我是照我老爸的樣子來寫這個人物,我當年在片場看到他就嚇一跳,真的很像我爸,根本跟故事裡的形象完全相符,讓叫人難以置信。」

陳秋燕透露,當年她萬仁導演找她演出《油麻菜籽》時,女兒才滿月。「那時很猶豫要不要接?但劇組都說我是不二人選,就連製片張華坤也拍胸脯說:『沒關係!妳女兒我請我老婆幫妳帶!』還好最後接了,留下這部拿下金馬獎的代表作。」

事實上,陳秋燕演的雖是怨嘆苦命嫁不對尪,女兒長大後卻又經常對女兒情緒勒索的母親,但現實生活中,她卻像片中的女兒角色一樣,不但是個學霸,也為家庭做過不少犧牲。童星出身的她,從小雖在台語片場拍戲,學校功課總是名列前茅,原本高中考上北一女後,就決定息影專心唸書,無奈畢業前夕家中遭逢經濟變故,讓她毅然決定不再升學,繼續回來拍片賺錢,撐起家庭。

《油麻菜籽》改編自廖輝英獲時報文學獎首獎作品,由萬仁執導,陳秋燕、柯一正、蘇明明、顏正國等人主演。由於選角用心,每位演員的表現都稱職出色,加上戲情寫實動人,1983年底全台上映,即創下極佳的票房與口碑。飾演母親角色的,榮獲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;廖輝英、侯孝賢兩人更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。隔年進軍香港,成為當時少數在香江賣座能突破百萬港幣的國片,並獲選香港電影金像獎「年度十大華語片」,堪稱台灣新電影最平易近人的作品之一。

劇情介紹
透過母女與家庭故事,反映戰後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,女性地位在重男輕女傳統觀念下,如何走出一片天的變遷。飾演母親的陳秋燕,將傳統婦女「油麻菜籽命,落到那裏,就長到那裏」的認命觀念,刻劃得淋漓盡致;對照於飾演女兒的蘇明明所代表的戰後嬰兒潮新女性,則是由茫然順從到不甘屈服,終因為能撐起獨立主自的經濟能力,得以突破命運擺佈,告別舊時代束縛,昂揚走出新的人生路。

陳秋燕、蘇明明演繹女性地位變遷《油麻菜籽》穿越40年「台語配音版」重映

曾經感動無數女性同胞,被譽為台灣新電影時期最賺人熱淚作品的經典國片《油麻菜籽》,將以嶄新的數位修復版再與國人見面。這是繼黑幫神片《少年吔,安啦!》後,由國家影視聽中心修復,第二部再登院線大銀幕上映作品,也是經典國片數位修復重映推手褚明仁,繼《少年吔,安啦!》《悲情城市》掀起話題熱議與票房新紀錄後,第三部推出的滿滿時代情懷與土地情感的「經典國民電影」。
改編自廖輝英獲時報文學獎首獎作品,由萬仁執導,蘇明明、陳秋燕、柯一正主演的《油麻菜籽》,於1983年底全台上映,即創下極佳的票房與口碑。飾演母親角色的陳秋燕,榮獲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;廖輝英、侯孝賢兩人更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。隔年進軍香港,成為當時少數在香江賣座能突破百萬港幣的國片,並獲選香港電影金像獎「年度十大華語片」,堪稱台灣新電影最平易近人的作品之一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《油麻菜籽》數位重映的版本,是原始台語配音版。原來當年為了符合金馬獎「獎勵優良國語影片實施要點」報名規定,《油麻菜籽》不得不重新配成國語。如今由國影中心將40年前保存至今的原始台語版配音版本,洗清塵埃、恢復原聲後,終於讓新世代的影迷得以有機會,欣賞到原汁原味台語發音的《油麻菜籽》。

全新數位復版《油麻菜籽》近日也正式公佈新款海報,褚明仁再度力邀曾為《少年吔,安啦!》《悲情城市》設計重映海報,合作默契十足的知名海報設計師陳世川發揮創意,再為經典電影賦予新猷。海報的遠方就是萬仁導演將小說視覺化的第一步,當年在金山海邊搭建,一棟遺世獨立又充滿詩意的日式小屋,前景則是柯一正、陳秋燕和飾演他們一對子女的不同年齡階段演員合影:包括那時23歲的蘇明明、17歲的張世、9歲的顏正國、7歲的珮珮和才5歲的李淑楨等童星。
相較於當年所拍的這張原始劇照,陳世川讓原本在海風吹襲下枯黃一片的草地與遠山,增加了幾分綠意,灰濛濛的天際則加了白雲青空,讓這家人原本蒼涼無奈的合影,多了一些代表希望的生機,而這正是電影問世40年後,我們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台灣新女性,掌握自己命運,昂揚走出的生機。

《油麻菜籽》劇情透過母女與家庭故事,反映戰後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,女性地位的變遷。飾演母親的陳秋燕,將傳統婦女的「油麻菜籽命,落到那裏,就長到那裏」的認命觀念,刻劃得淋漓盡致。對照於飾演女兒的蘇明明所代表的戰後嬰兒潮新女性,則是由茫然順服到不甘屈從,終因受過完整教育與獨立主自的經濟能力,得以突破命運擺佈,找出新的人生出路。

由於當時適逢女性主義正要在台灣萌芽,因緣際會在新舊社會交替的浪尖上,《油麻菜籽》的原著小說、電影,甚至李宗盛詞曲、蔡琴演唱的同名主題曲,都引起廣大共鳴,感動無數女性觀眾。褚明仁表示:《油麻菜籽》如此豐厚與寫實反映出台灣女性地位變遷,與女性如何面對傳統與現代衝突,無論在文學、戲劇和音樂角度,都是屬於台灣這塊土地上,典型的「國民集體記憶」,值得現今的新舊影迷們,重新再去感受體會,從過去到現在,兩性社會地位的轉變,台灣的母親們一路是如何走來?
Time Used: 2.70487s